你的位置:新宝GG注册 > 业务范围 > 刘昌:古画中的古琴(一)魏晋南北朝—五代十国
刘昌:古画中的古琴(一)魏晋南北朝—五代十国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1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80

引言

       关于“古画中的古琴”这一系列推文,笔者预打算按照魏晋南北朝—五代十国、两宋、元、明、清的顺序,陆续推出五期。这个系列和之前的“中国传统音乐里的一曲多变现象”系列一样,主要是一些档案资料的陈列和爬梳,并不做过多的阐释与论说。

       之所以笔者想要推送这个系列,是因为目前我们对古琴的研究,多集中在文献资料,而少关注于图像资料。当然学界也有人做过古琴的图像研究,比如葛斐尔写有《名画中的古琴》一书、杨天星有过《宋画中的古琴》、过安琪的博士学位论文《中国古代乐、画理论的同构研究》、王婷婷的博士学位论文《中国传统乐器观演空间研究——以古琴艺术为例》等等,但相对学者对文献研究的关注度而言,图像研究还是处于边缘状态。而图像资料比文字资料往往更为直观,通过图像,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古琴与古人、与空间、与器物之间的关系。识其深者,可以见到古琴与古人行为、观念之间的联系,可以见到历代琴论与历史图像二者之间的相互建构,可以见到古琴与文化空间、文化阶层、文化符号中的复杂联系。识其浅者,最起码也能够知道历史上有这些与古琴相关的图像画作等等。

       但无论识其深浅,去浏览一些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图像之后,对我们体认古琴的“古”、“雅”品格多少是有一些帮助的,对我们弹琴时领略古曲和古人的观念意趣也多少是会有些帮助的。同时,当我们对古琴的历史存在状态有了些直观感受后,自然会对当下一些琴人的言论观点和演奏状态有所反思。

1、梁陵墓画像砖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》

汉代以前的古琴形制是否与今天相同,学术界目前仍有有争议,其中一个很大的争议点就是汉代是否出现了有徽之琴。但古琴其形制至魏晋时期已与今天基本相同则为学界通见。考古发现的南京西善桥南朝齐、梁陵墓画像砖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》,图中人物所弹之琴,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徽之琴的最早图像材料。

图片

图片

2、东晋顾恺之所绘《斫琴图》

图片

画家顾恺之(约 346—407)所绘的(宋人摹本),描绘了古代文人制琴的场景。该图有两种古琴,都是全箱式样,琴身由额、颈、肩等部分组成,其造型类似于东汉弹琴俑所弹之琴。

3、南北朝 杨子华《北齐校书图》

图片

图片

图名:南北朝 杨子华《北齐校书图》

形制:长卷 绢本 设色 27.6x114 厘米

收藏:波士顿艺术博物馆

画作简介:此图绘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(556)樊逊应诏与秀才高乾等十二人共同勘校内府所藏经史典籍的事迹。据文献记载,宋代时即流传有多种北齐校书图画本,宋黄庭坚曾有画记一篇对此画进行记述。明人著录中或称出自北齐杨子华之手,或称为唐阎立本所绘。波士顿美术馆所藏画卷后钤宋官印多方,并有南宋范成大等人题跋,当为宋代摹本,然临摹水平高超,尚保留原作风貌,对研究古代人物故事画有很高价值。

4、唐 孙位 《高逸图》

图片

图片

图名:唐 孙位《高逸图》或《竹林七贤图》

形制:绢 45.8X168.7 厘米 

收藏:上海博物馆藏。

画作简介:此图为《竹林七贤图》残卷,只留有四贤,分别为山涛、王戎、刘伶和阮藉。四贤优雅的坐于垫子上,或饮酒、或执扇,自娱自乐。技法上,以皴梁作木石,人物衣着面部线条描绘皆细劲,如行云流水,且色彩鲜艳。此幅为孙位传世唯一真迹。

5、唐 周昉(传)《调婴图》

图片

图片

图名:唐 周昉(传)《调婴图》

形制:长卷 绢本 设色 29.5x142.9 厘米

收藏:台北故宫博物院

简介:此图画贵族仕女,头梳高髻、身着长裙、肩披罗帔,是唐代女性的典型装束。人物或携琴、拨箜篌、吹笛、调琵琶、弹奏古筝,雍容自若。一侧乳母怀中婴儿,神情似乎与乐音相呼应,形成闲适优雅的画面。

6、五代十国 周文矩《听琴图》

图片

图名:五代十国 周文矩《听琴图》

形制:绢本 64x47 厘米

收藏:克利夫兰美术馆

介绍:图绘一座茅房窗前条几上一灯一琴,一人端座桌前手抚琴弦,专心致志弹着曲儿;屋外五位知已侧耳倾听这悠扬琴声,似乎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里了。屋边巨石上生长一遒劲古树,右侧高高低低的院墙古朴自然。

7、五代 巨然(传)《杖藜秋爽图》

图片

图名:五代 巨然(传)《杖藜秋爽图》

形制:册页 绢本 设色 23.3x22.7 厘米

收藏:台北故宫博物院

简介:图绘湖山佳处,高士拽杖携琴童漫步于桥畔。远山逶迤,村落掩映于密林之中,近景丘陵巨石中生一高大奇树占满半面画幅,秋风似生出于其中。裱边题签作巨然,然与巨然不类,宜鉴为宋、元人作品。(夏纯景)

8、五代 丘文播《文会图》

图片

图名:五代 丘文播《文会图》

形制:轴 绢本 设色 84.9x49.6 厘米

收藏:台北故宫博物院

简介:此图为高士夏日聚会情景。五代之后家具种类更趋丰富,箱形壶门床榻向宽大发展,使用场合较不固定,可在书斋、亭榭、庭院安设,为接待宾客与生活起居的重心。约在西元九世纪箱形平列壶门大榻有新的改进,框架结构打破边框限制,下部蕊板消失,上部横板雕成曲线纹,四角支柱竖直部份变成条板状架于托泥上。床榻上另有一直方凭几,按古无桌椅,备几以为凭倚之用。

天保七年(556),北齐文宣帝命樊逊与诸州郡十一位秀才、孝廉校定群书。唐宋时期,已有〈北齐勘书图〉的流传。本画即取自〈勘书图〉中段,画四人坐胡床,或展卷阅读,或持笔书写,旁有男女侍者持几、捧茶随侍。旁配树石,增添园林之趣。本幅无作者款印,旧传为丘文播之作,然当依稿描摹,何时所成,尚无定论。

按:本文图像主要源于中华珍宝馆,画作文字材料有所删减,特此说明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